今天是: 欢迎来到安徽是个好地方网
24小时新闻阅读排行
热点资讯
  • 魏晓丽代表网站看望部分...

    魏晓丽代表网站看望部分编委安徽是个好地方网12月2...


视频鉴赏

图文鉴赏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热点聚焦 >
钟玉海:“以孝治家”活动中的忠孝矛盾分析
发布日期:2020-03-24  文章来源:   作者:安徽是个好地方网  

“以孝治家”活动中的忠孝矛盾分析

——学习明光路街道“以孝治家”活动的思考与感悟之二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原总编辑 钟玉海
 

  说到“以孝治家”,尤其说到“孝”字,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忠”。之所以让人有如此联系,大概是因为“自古忠孝难两全”这句话吧。

  既然说到了“孝”与“忠”,我索性就对其作个分析。

  为什么说“自古忠孝难两全”呢?因为人们在现实中看到、感受到了“孝”与“忠”的对立的一面。事实也确实如此: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忠”、“孝”都具有对立的一面。这种对立表现在多个方面。从服务指向看,一般而言,“忠”是相对于国家、民族而言的,“孝”是相对于家庭而言的。从实现方式看,“忠”是以事业贡献、工作担当等方式来实现,“孝”是以物质赡养、精神慰藉等方式来实现。从时空条件看,“忠”和“孝”在时空上往往会发生冲突,如在封建社会,为了“小家”的孝(如丁忧)而不能去实现“大家”的忠;为了“大家”的忠(如保家卫国)而不能去实现“小家”的孝。正因为如此,才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说。

  在“以孝治家”活动中,对“小家”的“孝”和对“大家”的“忠”也是可以区分并且应该区分的。如果不加区分,混为一谈,以“孝”代“忠”或以“忠”代“孝”,就会对家庭造成伤害甚至终生遗憾,或会影响由“孝”向“忠”的升华。“忠”、“孝”的对立性要求人们在“以孝治家”活动中,抓住一切时机去尽孝,——正如比尔盖茨所说,世上最不能等的就是孝敬父母。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孝敬父母的基础上,将“孝”上升为“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为国家多做贡献。

  “忠”、“孝”亦具有统一的一面。其一,“忠”、“孝”相互依存。“忠”、“孝”相比较而存在。无“孝”无以显“忠”之光辉和由“孝”向“忠”的升华。无“忠”无以显“孝”之可贵和深植于人心的温情。如一位奔赴抗疫第一线的医生,其母亲离世而不能回家,她抑制内心的悲痛,面对家的方向深深三鞠躬。这是何等的值得尊重和敬仰,这是何等的深情和孝意!其二,“忠”、“孝”相互贯通、相互包含。“忠”、“孝”都体现人的德性,都贯穿利他主义思想,都蕴含着人性的善。“孝”中含“忠”,“孝”蕴含着对父母的“忠”和感恩;“忠”中含“孝”,忠于国家和人民,是一种大孝,这样既给父母争光亦给父母慰。其三,“忠”和“孝”相互转化。“孝”可深化和延伸为“忠”:对父母的孝可扩展至尊老爱亲,升华至对国家的忠对人民的爱,“忠”可成为孝顺父母的重要方式之一。“孝”的最高层次是“尊亲”,即子女发奋图强,为社会多奉献、为人民立功勋,使父母享有美名,得到精神的满足和愉悦,“忠”就转化为大孝。“忠”、“孝”统一性要求人们在“以孝治家”活动中,不要把“忠”和“孝”绝对对立起来、割裂开来,而应将“忠”和“孝”相互渗透、相互联系起来。

  “忠”和“孝”及其对立统一是以一定的社会背景为基础的,离开一定的社会背景,很难理解其具体含义。在封建社会,“忠”就是忠君。封建社会,国是皇帝的家天下,所以,忠君就是忠于那个皇帝统治的国,忠君和爱国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孝”就是对父母的孝顺。在社会主义社会,“忠”是相对于国家、人民、民族而言的。领袖是人民的一员,领袖也要忠于国家、人民和民族,百姓的“忠”和领袖的“忠”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孝”仍然是相对于“小家”来说的。由此可见,“忠”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内涵是不断更新的,而“孝”的内涵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孝”相对于“忠”而言,“孝”更具有根本性、基础性。由此想到,明光路街道“以孝治家”活动的“三支队伍”——“基层党组织队伍”、“义工队伍”、“慈善企业家队伍”和“三大工程”——“以孝治家大食堂”、“以孝治家社区书院”、“以孝治家健康家园”,主要是“孝”的延伸、提升,属于广义“忠”的范围,对于净化社会风气,提升民众素养,改善党群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值得称道,应该学习推广。但从另一方面看,在具有根本性、基础性的“孝”的方面的工作似乎着力不够、总结不够、推广不够。我在《安徽是个好地方》(报)第003期,看到了《给“孝”注入新的内涵——采访录之三》的报道,打算把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放在提升“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上,这种“提升”是高瞻远瞩的,十分正确的。但我觉得,在如何落实《采访录之一》所讲的“大力开展‘家教家风家道’活动”,实现“人人是孝子,处处见孝行”、“以孝治家,幸福万家”目标方面,还应有更多的行动,做更深入的研究。

  “忠”、“孝”及其对立统一是有“度”的,离开了“度”,“忠”、“孝”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而走入邪道。如“愚忠”、“愚孝”就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而走入邪道。古代,臣子对皇帝、奴仆对主子,不论正误,不论对人民、国家有害还是有利,一味誓死效忠,“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就是“愚忠”。现代,对领袖拥护、热爱、尊重是对的,但搞四个无限——无限崇拜、无限热爱、无限信仰、无限忠诚和闹洞房也唱忠字歌、跳忠字舞,搞肉麻的吹捧、盲目的崇拜,也是“愚忠”。这是对领袖的亵渎、侮辱,对人民的“愚昧”,非常要不得。当年被鲁迅揭露其封建孝道虚伪和残酷性的《古代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老莱娱亲”,就是“愚孝”;现代,对父母的话,不论对错全部听从,即使父母犯了错甚至违了法,仍拼死庇护,这也是“愚孝”。在“以孝治家”活动中,把握和“忠”和“孝”的“度”是十分必要、十分重要的。

  “忠”、“孝”的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这里的“条件”,是关键。如在历史上,“忠”、“孝”地位的转化就有特定的社会条件。原始社会,人类知识贫乏,生存条件极其恶劣,人类为了生存,只好祈求上天和祖先的保佑,于是出现了图腾崇拜。因此,祖先崇拜是“孝”的观念的起源。那时还没有阶级、国家,还没有“忠”的观念。后来国家形成,“忠”的观念逐步出现,此时“忠”就是臣下对国君的忠。秦朝后,随着皇帝制及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并不断加强,“忠”的观念亦逐步浓厚,“忠”成为臣民服从于君主及国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汉代社会相对稳定,儒家全面整合“忠”、“孝”二者的伦理关系,将“孝亲”与“忠君”巧妙地联系起来,进而形成“以孝求忠,由孝劝忠,移孝作忠”的伦理体系,最大限度地弥合了“孝亲”与“忠君”之间的矛盾。魏晋时期国家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荡,思想自由开放,士人们为了自保或维护家族利益,逐步从“忠”、“孝”并重演变为“孝”先于“忠”。唐代,经济社会逐步繁荣,则将“忠”、“孝”并举,实践中“忠”、“孝”的先后排放则由各人自己把握。在封建集权制逐步加强的历史演进中,直到宋代才最终确立事君重于事父母,“忠”重于“孝”的格局。近代以后,我国屡屡遭受列强侵略、欺凌,国人深感“国强”是“家安”的前提,继承并弘扬了程朱理学“小孝孝亲,大孝孝国”的理念,在观念上完成对“家”与“国”、“私”与“公”等关系的重新界定。这种思想资源在现代新的历史情境中变化流转,最终深深影响到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取向,塑造了“为国可舍家”、“因公而忘私”的民族集体潜意识。在“以孝治家”活动中,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家”与“国”、“孝”和“忠”的关系,激发“为国可舍家”、“因公而忘私”的民族集体潜意识,更应不懈努力,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基础建设入手,为弘扬“忠”、“孝”优秀文化传统、打造坚实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以上,是我学习明光路街道“以孝治家”活动的思考与感悟,仅供参考。
 

  2020年3月20日写于合肥

 


  钟玉海简介

  基本情况: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1945年出生,安徽省舒城县人。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进合肥工业大学任教。

  曾任合工大人文经济学院院长,《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全国首届百名“两课”优秀教师,安徽省模范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现任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督导专家组副组长、关工委报告团团长。

  社会兼职:曾担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学会副会长,安徽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学会会长。

  现为安徽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学会、安徽省哲学学会、安徽省社会学会、安徽省马克思主义学会顾问、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副院长。

  学科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学术成果:参与和主持国家级、省级课题十余项,出版专著和主编教材十多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曾经获奖: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008年)、一等奖(2007年),省关工委一等奖(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