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以孝治家”活动凑个“热闹”
安徽法制报社原社长 王佑群
合肥市瑶海区明光路街道在安徽率先开展“以孝治家”的活动,已有五年余了;虽然于2015年就被确定为全国试点单位,但在三个月前,还名不见经传。所以,区委领导笑着对街道书记说:“怎么不见有宣传呢!”自去年12月下旬以来,此事得到资深新闻工作者、当代做人做官研究者、思想者吴玉叶先生的重视后,就明显大不一样了:“安徽是个好地方网”、“‘安徽是个好地方’微信平台”连续推出多篇专访和评论文章后,快速引起许多领导和读者的关注,多名党政领导和文人学者著文支持,助力不小。我受其影响,也为“以孝治家”活动凑个“热闹”,就我王氏族谱中真实孝例,略作散谈,求玉叶先生和诸家论者予以郢斧。
一
树有高低,孝有大小。无论树木“高低”给予自然界的都是生命之绿;无论孝行“大小”,给予家国的都是光芒。
我家族先辈王先保,从小就是个孝悌兼得的老实人,读书不多,十四五岁就在家种田。他从一个少年转换成为一个抗日战士、解放战争的革命烈士,为民族解放、新中国成立做出贡献,成为我族中大孝的典范,永记谱册。
王先保1928年出生于长丰县罗集乡,15岁那年,有一天他正在地里锄田,远远看见父亲贩盐从外地回来,在路上遇到了保丁的殴打。情急之下,他奔跑上去,与保丁撕扯,并失手打死了保丁。保丁之死,我们不作评说,但就王先保“出手救父”而言,实是一种孝行。但毕竟人命关天,罪责难逃。于是,少年王先保就离开家乡,四处躲避、流浪。
当时肥东西北的青龙厂,是新四军的一块抗日根据地。1943年,王先保参加了新四军,成为巢北支队的战士。解放战争期间,新四军整编,他又在华东野战军二师巢北支队当战士。1947年11月,他在涟水城守备战中英勇作战,光荣负伤。抬下战场,包扎伤口后,他执意重返战场,并在返回战斗的紧急战事中勇猛冲杀,光荣牺牲。在现今多次修编的县志中,他的英名都载入了烈士名录。
王先保从一个“少年农民”,走上革命道路,看似非常偶然。他负有命案,打死的是国民党走卒,所以他只能选择投身革命队伍,从这一点上看,他的选择也是必然。就这样,一个机缘的巧合,让王先保的孝行从“小孝”逐渐走向了“大孝”。
孝道孝行,只有上升到更高层面,才会更显光辉。
二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现实,孝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比如,旧传统的《二十四孝》和现时倡导的孝道,就有不同。这是历史的进步和新时期的需求。去“粗”取“精”传承和发展孝道,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必然。
我族老辈王瑞丰在新中国成立后,以一个草根商人的角色,顺应时代要求,做出义举,至今让人念念不忘。
王瑞丰,生于1900年,肥东县贵王人。因家境贫穷,13岁从老家到芜湖学木工。18岁到怀远承揽油漆管道厂工程而发家。1933年,他在淮南自建油漆厂生产虎牌油漆,打入上海市场,积累颇丰。为回报家乡,他回蚌埠开办纱号,鼎盛时用工230多人。抗战期间,淮南油漆厂倒闭,蚌埠纱号受损,但他苦苦支撑,求得发展。1948年,他到老家肥东置地建房办学,而国民党政府不待见,地方恶势力阻扰,办学中途而废,善举虽然未成,但美名却流传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他看到了希望,积极投入资金,把原有在蚌的两个纱号做大,且又兴办了新华布店并交由其子少峰掌管。抗美援朝期间,他带头并动员蚌埠工商界捐款购买飞机。仅瑞丰一家捐款就几乎可购一架飞机支援前线。1965年,国家实行工商业改造,瑞丰父子积极响应,献出企业资产,踊跃参加公私合营。
瑞丰和夫人,共育9女1男。他虽然识字不多,但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10个子女都受到高等教育,个个都以自己的专长为国尽力。1982年王瑞丰终老,平安度过了一生。
我们从这位老人的一生,看到了他从贫困走向富裕,富裕而不忘国家、社会和人民,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捐资、办学、合营,倾注了爱国爱乡、济世为民的大爱,表现出对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支持。王瑞丰一生所做的这3件大事,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草根商人的大孝表现。
草根商人王瑞丰的传奇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奋斗、发家、爱乡、报国的精神财富。他老家肥东县燎原社区在编印的社区志中郑重地收入了他的故事。
三
现实生活中。有人对传统的“孝子”提出悖论。称:孝子孝子,是“孝顺儿子”。我对此不敢苟同。但现实所表露的一些现象却又印证了这一悖论。啃老、挖老余热、不顾老人死活争老财产等,不就是让老人去“孝顺”他吗!个中况味,难以言尽,让人感到心酸。由此,更能让人感到明光路街道开展“以孝治家”活动的重要。
下面,再接着说我家族的事例。
我族青年王勇,家住肥西长岗农村,2001年大学毕业后,在一家电脑公司任销售员。后来他到合肥创业,开办电脑经营业务部。多年打拼之后,结婚并在合肥买了房子。他父亲离世早,母亲和90岁祖母相依为命,蜗居农村。平时他虽然常回家看望,但总是不放心,释解不了心中的牵挂。在贤惠的妻子支持下,他决定把母亲和祖母接到合肥,一起生活。他想,这样老祖母就能得到母亲和自己夫妻俩的及时照顾。祖母喜欢吃老家的杂粮、咸货,他就到老家采买;祖母生日和年节,他就邀故乡的亲朋来家做客,为祖母祝贺,与祖母叙说亲情。王勇一家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王勇“隔代孝老”做得如此完好,真是可贵而又难得。家庭和社会需要这种孝行,法律和道德呼唤这种孝行!
写于2020年3月20日
王佑群简介
王佑群,合肥人,生于1941年4月,大专学历。曾任合钢中学教师、宣传干事,《安徽青年报》副总编辑,《安徽法制报》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