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内涵 新作为
——合肥市明光路街道“以孝治家”行动有感
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 方青
自2015年被列为“以孝治家”全国试点单位以来,合肥市瑶海区明光路街道填海巷社区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队伍”、“义工队伍”和“慈善企业家”这“三驾马车”的作用,通过实施“以孝治家大食堂”、“以孝治家社区书院”和“以孝治家健康家园”三大工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风宣传和“孝”文化倡导活动,成效显著,影响深远。一时间,明光路街道“以孝治家”行动在得到上级认可的同时,也引起坊间和学界的广泛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顺应了新时代的新需要,丰富了孝文化的新内涵,展现了奋斗者的新作为。
我们正处新时代。习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就是新时代最根本的价值标准和价值立场,也是我们在新时代阔步前进的不竭动力。进入新时代,我们在必须面对国际政治和国际秩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新秩序的同时,也正面临着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其中人口老龄化的过早到来、家庭结构的日趋单一、互动方式的相对多样、价值取向的复杂多元等问题特别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基层党组织和社区的足够重视和主动作为。在新时代,我们的基层党组织要时刻不忘初心,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彰显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可以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实现。以孝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顺利推进过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代赋予新内涵。“人之行,莫大于孝。”中华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中华孝道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要。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孝的伦理观念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基因,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内核。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可能割断历史。传统孝文化固然有“父为子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需要批判和摒弃的糟粕,但孝亲敬老的伦理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风尚养成和社会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常思养育之恩,常怀孝亲之心。当代社会从“小家”到“大家”,从“孝敬父母”到“服务人民”,从“以父母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孝文化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我们提倡孝道,要善于由尊敬父母推及尊老爱幼,进而推及爱祖国、爱人民;我们提倡孝道,要善于将家庭伦理转化为职业道德,进而升华为诚信友善、爱岗敬业的精神气质;我们提倡孝道,要继续发挥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进而为完善相应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发展需要新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和依法治理的道路遵循并不排斥传统道德伦理的继承发扬。在家庭和社区建设中,基于人际互动的高频率、近距离、情感化特征,从家出发,秉承费孝通先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处事原则,从我做起,弘扬孝道,展示中华民族孝老爱亲、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道理念,在执政中把养老、孝老、敬老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将“孝道”提升到“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治理层面,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里,通过大孝、大爱、大义的彰显,为孝道美德注入全新的活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加快转型,社区无论是作为政府重要的工作领域,还是人们日常的生活空间,其重要性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下沉到社区,使社区治理成为一个重要的探索领域和实践平台。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环节,社区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就整体而言,在国家治理体系创新的总体战略框架之下,深入持久地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作为中国特色社区治理主体的街道党群组织主动作为,开展“以孝治家”系列活动,其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非常明显。赋予“孝文化”以崭新内涵,通过“以孝治家”行动,契合社区治理目标需求,使优秀传统文化在社区治理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能够促进社会治理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方青简介
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图书馆馆长,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安徽省教学名师,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图书馆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理事、安徽省社会学学会和安徽省社会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安徽省社科重点项目1项,主要研究领域有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中国当代社会史等,曾获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