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是人间大孝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江观伙
近日,不断从“安徽是个好地方网”和“‘安徽是个好地方’微信平台”上看到合肥市瑶海区明光路街道开展的“以孝治家”活动的消息,引起了我的关注和兴趣。他们组建“基层党组织队伍”、“义工队伍”和“慈善企业家队伍”三支队伍,实施“以孝治家大食堂”、“以孝治家社区书院”和“以孝治家健康家园”三大工程,让成千上万的高龄老人、空巢老人、残疾人、低保家庭和社区儿童受益。此项惠民之举,善莫大焉。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但在古代主要停留在孤立的个人行为。“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礼记》对大同之世的理解。孟子则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都是古人对大同社会的美好想象。可是,把这些理想变成现实却十分遥远。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由于生产力低下,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家族制在中国根深蒂固,孝就成了中国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念。一些统治者,如西晋王朝曾提出“以孝治天下”的主张。还有人把忠孝并举作为道德评价的最高标准。“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就是这种价值判断的体现。由于家族制的束缚,长期以来,中国人孝的观念主要体现在家庭成员内部,很少涉及家庭外部。孟子对孝的解读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他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可以说孟子是主张用权力来为父母尽孝的。同时,孟子还对墨子提出的“兼爱”主张进行了攻击,认为那是“无父”的禽兽行为。儒家思想认为,爱是有差等的,首先是顾自己和家人,然后才是别人。由于当时生产力和时代的局限,孝的观念也因此受到局限;人们行善的范围,对大多数人来说,只局限于家族内部,如出钱设立私塾、义庄等;能将行善的范围延伸到家族以外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真正突破家族制的束缚,赋予孝以新的意义,将善举施与普天下之人,把大同和小康理想逐步变为现实,那是从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特别是在带领全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中国共产党人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家族制“孝”的观念,将视野投向了广大人民。“农民运动大王”彭湃出身大地主家庭,但最终却背叛了自己的家庭,领导农民同地主阶级作斗争。彭湃把自己分得的田契亲自送给佃户,佃户不敢要;他就把佃户们召到自己家里,当众将田契全部烧毁,并宣布:“日后自耕自食,不必再交租谷。”为此,家里人骂他为“逆子”, 人民群众却称他为“彭菩萨”。这是一种大善,一种脱离了传统世俗的大孝。
慈孝文化中,家国情怀是绕不开的一部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从小就是心中装着大国、“大家”的人:13岁时他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19岁说出“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这样豪迈的话。由此可见他对国家的热爱,立志献身国家的信念和相信国家一定会崛起的信心。周恩来一生除了奉献对名誉、地位、金钱、享受没有任何追求,这本身就是一种大爱。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许多医生,舍小家为大家,奋斗在抗疫第一线,有少量医护人员感染,有的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不能陪伴在家人和父母身边,甚至老人病逝都不能见最后一面。火神山医院护士吴亚玲今年2月1日在抗疫一线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泪如雨下,面向家的方向三鞠躬,然后继续奋战,抗击疫情。这样的事情,在这次抗击疫情中有很多很多。这是一种大爱,一种崇高的善举,也是一种大孝。
人是社会中的人,每个人都无法把自己与他人割裂开来,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是不现实的,也是自私的。新时代,每个人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在享受家庭生活之外,应该为这个社会尽一点责任,做一些善事。做善事和孝是紧密相连的。一个人做善事,行善举,能够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能让自己心神安泰,能让自己的家庭和父母感到荣光,这难道不是一种大孝吗?
明光路街道的“以孝治家”活动,已经超越了传统狭义的孝的概念,是一种善举。他们的这种善举,已经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也会促使人们在新时代如何将传统孝道推陈出新,推己及人,惠及更多人。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安徽是个好地方,这里不仅有好山好水,更有许多心存善念的好人。愿更多的人加入到明光路街道这样的义举中,让这样的皖风徽韵在江淮大地蔚然成风。
江观伙简介
江观伙,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教授。从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专题教学。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安徽省政府重大课题、安徽省领导圈定课题、安徽省软科学计划研究课题、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等。编著教材三部。先后在《财政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中国农村经济》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