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子以孝名天下
——有感于合肥市明光路街道“以孝治家”活动之五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 黄家海
由“以孝治家”想到“鞭打芦花”。
鞭打芦花是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属于二十四孝之一;讲述的是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闵子的故事。闵子十岁丧母,其父再娶;继母李氏背着其父虐待于他,让他干又苦又累的活,还不让他吃饱穿暖。而继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穿的是棉花做的棉衣。对此,闵子总是默默地忍受,从未对父亲说过继母的劣行。有一次,在寒冬里闵子驾车与父亲外出,由于寒风将他冻得瑟瑟发抖,直打冷战,手脚都不听使唤,便一不小心翻车了。这时父亲非常生气,心想你穿着那么厚的棉袄还抖抖擞擞的是怎么回事,就随手扬起牛鞭,打了他一下。没想到这鞭下去,棉袄破绽,里面飞出一团团芦花来。这时父亲才知道闵子的棉袄里装的是芦花;芦花不御寒,难怪儿子会冻得直打冷战。
父亲非常生气,回到家中,写休妻书。闵子一见,双膝跪地,以情动父,求父亲原谅继母,不要写“休书”。父亲不解地问:“傻孩子,你怎么不怨恨继母,还这般求情?”闵子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意思是说,留下继母在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继母三个孩子都要挨冻,这是自己作为一个兄长所不能做的事情。于是,父亲非常感动,未有休妻;而继母听说后更是悔恨不已,便痛改前非。从此,继母对闵子如亲生儿子一般,一家人过上和睦幸福美满的生活。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鞭打芦花”。
故事讲到这里,接下来我要说的是:
其一,闵子是孔子的弟子,名列七十二贤,德与颜渊齐名。闵子以孝名天下,孔子赞曰:“孝哉,闵子骞!”。历代皇帝赐匾封公,文人墨客赋诗题记,其懿行美德千古传为佳话。
《论语》中对闵子的孝道特别大加赞颂。子曰:“孝哉,闵子骞!”可见历朝历代把闵子作为“孝圣”这一称道是恰如其分的;不言而喻,闵子是孝道的楷模。自古以来,孝道观念深入人心,孝文化塑造人格。同时,作为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之一,闵子对儒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因此,被列为圣门十二哲之首;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里,就把闵子排在第三位,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其二,清末名臣李鸿章在北京修建“安徽会馆”,楼下正厅高悬李鸿章手书“斯文在兹”匾额,奉祀孝圣闵子,介绍闵子生平时,记载闵子为宿州闵子乡人。嘉靖《宿州志》,对闵子是安徽宿州人,有明确的记载。宿州还设有闵孝乡、孝义乡、仁义乡等。他们一是对孝道的尊崇,二是用闵子以地名作纪念,行孝道,树孝风。
闵子祠始建于宋,祠外有两座碑亭,还有牌坊一座,上书“先贤闵子故里。”闵子墓地松柏茂密,“闵墓松风”素为宿州八景之一。闵子祠及墓坐落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是宿州市重点名胜古迹之一,为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闵子用自己宽厚的胸怀与仁孝,为世间留下了感人的佳话,使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先贤人物,赢得所有人的敬重。
至今,当地还流传民谣:“鞭打芦花车牛返,仁义道德最为先;夫休后妻儿救母,子骞美名代代传。”并编成戏剧广为演唱,遂使闵子之孝名扬天下。
写于庚子年正月二十六
黄家海简介
黄家海,安徽省五河县人。曾任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干部三处处长;中共安徽省委党校校委委员、教育长(副厅),副校长,常务副校长(正厅);安徽省第七届党代会代表;九届安徽省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社会学学会原会长、中国社会学学会原常务理事。
出版专著《学思集》《论衡集》《心语集》《观悟集》《励志集》等,先后主编《社会学家谈和谐社会》《民生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安徽社会建设蓝皮书》《安徽经济蓝皮书》等多部著作。在国家级、省级报刊杂志发表文章140多篇,其中有多篇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