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
——访安医大第一附属医院原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杨明功
《晓丽访谈》栏目主持人 魏晓丽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
我是安徽是个好地方网《晓丽访谈》栏目主持人魏晓丽,现在的时间是2025年3月3日上午9点30分,接下来我将在本网录播中心,采访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原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全国内分泌专家杨明功。敬请关注。
杨院长好!
杨院长:主持人好!
主持人:现在的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人们普遍关心这方面的知识和话题,能否请您给大家普及一下什么是糖尿病,好吗?
杨院长:好的。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病”,是由于人体胰腺分泌胰岛素不足或其生物作用障碍(不敏感)引起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目前WHO/CDS将空腹血糖大于7.0 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大于6.5%诊断为糖尿病。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数据统计,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增至5.37亿,中国已超过1.4亿人患糖尿病。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其慢性并发症威胁人的生命,应早防早治。
主持人:请问糖尿病患者通常都有哪些症状呢?
杨院长:通常认为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消瘦乏力)的“三多一少”是典型的糖尿病症状。
糖尿病临床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临床症状因类型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可出现皮肤瘙痒、感染创口不愈合、尿路感染、视物模糊、易疲倦等不典型症状表现。当今许多患者没有特别不适症状,大多是通过体格检查发现血糖高,进而复查血糖等指标而诊断为糖尿病的。
主持人:比较而言,哪些人更容易患糖尿病呢?
杨院长:糖尿病与其他疾病类似,其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等有关。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儿童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自身免疫因素有关,“三多一少”症状明显,非肥胖体型。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90%以上,除遗传因素易感外,主要与肥胖、体力活动少、高能量饮食、纤维素减少、现代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多见于中老年人,近年来越来越年轻化,“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甚至可出现低血糖症状,值得重视。
主持人: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如何防治糖尿病呢?
杨院长: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终身性疾病,糖尿病防治的关键在于积极预防,早期筛查诊断以及尽早规范化干预、治疗,以防慢性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
目前认为,良好的血糖控制,必须掌握“五驾马车”的诊疗原则。即糖尿病教育(糖尿病的防治知识)、饮食控制(管住嘴,合理饮食)、运动锻炼(迈开腿,适量运动)、血糖监测(常检查)和药物治疗(用好药)。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注重教育指导,药物选择注意因人而异、个体化原则,安全第一。
主持人:请问糖尿病可以根治吗?
杨院长:糖尿病治疗目前多是采用“五驾马车”综合治疗措施,因人而异,个体化治疗用药方案。
由于众多新型药物和方法的推广应用,部分患者病情达到缓解,停用药物,保持健康,避免或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但还未能达到彻底根治,医药界的同志们仍需加油努力!
主持人:能否请您谈谈治疗糖尿病的最新进展情况?
杨院长:好的。近年来,国内外新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研发层出不穷,捷报频传。新的药物、新的剂型屡见不鲜,除了经常用的二甲双胍、磺脲类、糖苷酶抑制剂及多种类型胰岛素等经典药物以外,DPP-4抑制剂(作用是增加胰岛素,降低胰高血糖素)、SGLT2抑制剂(作用是增加肾脏对葡萄糖及钠的清除率)、GLP-1受体激动剂(作用是增加胰岛素,降低胰高血糖素,减缓胃排空),另外有些新的药物艾塞那肽周制剂、司美格鲁肽周制剂、以及胰岛素和肽类的复合剂都在应用中。
部分口服长效降糖制剂仍在研制试验中,不久将可应用于临床,给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
主持人:最后,能否请您谈谈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前景?
杨院长:好的。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国内部分医院尚在研究实验试用中。因多种条件原因,尚未广泛推广应用于临床患者,希望不久将来应用临床,造福广大糖友。
主持人:感谢杨院长耐心、精彩的介绍!各位网友,大家好!对杨院长的采访就到此结束了。谢谢收看,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