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来到安徽是个好地方网
24小时新闻阅读排行
热点资讯
  • 本网《晓丽访谈》内部动...

    本网《晓丽访谈》内部动态安徽是个好地方网2025年...


视频鉴赏

图文鉴赏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科教文化 >
刘建新文:读省委退休老干部刘传增《滚石上山》有感
发布日期:2025-03-15  文章来源:   作者:安徽是个好地方网  

微信图片_20250315155638

                             功不唐捐  玉汝于成

——读省委退休老干部刘传增《滚石上山》有感

○文/刘建新

这周拜读了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退休老干部刘传增先生所著《滚石上山》一书,读后回味隽永,思绪万千,觉得不吐不快。

“滚石上山”让我联想到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他被惩罚将巨石推上山顶,但石头总会滚下,如此循环往复。这看似徒劳的任务,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即使面对无望的命运,也要坚持奋斗。刘传增母子3人正是如此,他们在命运的打击下没有屈服,而是凭借顽强的毅力,将生活的“巨石”推上了山顶。

春节期间爆火的贺岁大片《哪吒2》有句经典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话传递了一种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抗争精神,鼓励人们在面对命运的不公或困境时,不屈服于外界的限制,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去改变现状,实现人生的逆袭。这句话受到当代年轻人的追捧,电影中的许多情节都是现实生活的写照。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叫苦叫累,如果让他们看完《滚石上山》后和当年的刘传增比起来,他们的这点苦这点累简直不值得一提,该书详细记载了刘传增人生逆袭的所有故事,全都是作者的真实成长经历。

刘传增,1938527日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刘庄村,当时正处于全面的抗日战争时期。在刘传增出生那天,正碰上鬼子进村。出于本能,全村上下,凡能逃难的都跑走了。当时刘传增的祖母担心新生儿会给她们带来累赘,便责令她的儿媳妇胡秀英把这孩子丢掉!

胡秀英强忍着身体的虚弱和疼痛,躺在床上,双手战战兢兢,不知如何是好。若听婆婆的话,儿子当时就会没命,幸亏刘传增的祖父仗义执言,坚持要把孩子留下来。胡秀英强忍虚弱,在祖父的坚持下,抱着刘传增加入了逃难的大军。日军的暴行罄竹难书,若非祖父的果敢和母亲的慈爱,刘传增幼小的生命可能早已消逝。

命运对刘传增的打击并未停止。1948年,他年仅32岁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胡秀英带着他和弟弟刘传兴艰难度日。1949年,祖父也因积郁离世,母子三人彻底陷入绝境。然而,胡秀英没有向命运低头。她牢记丈夫“多读书,上好学”的遗愿,既当娘又当爹,竭尽全力供养两个孩子读书。

为母则刚,为了实现这个丈夫的遗愿,母亲胡秀英可谓呕心沥血矢志不渝,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在《滚石上山》这本书中,作者详细记述了母亲为了使他们成才成人所受到的各种屈辱和被欺负的经历。刘传增的祖母小肚鸡肠不仁不义,不仅不帮助母子三人,还毫无怜悯之心,口吐恶言说他们是“讨债鬼”,嫌弃娘儿三人,幸亏有其他仁慈之人出手帮忙,才让娘儿仨屡屡渡过鬼门关。

面对婆婆的责难和各种屈辱,为了两个儿子能健康成长,母亲被迫坚强起来,带领两个儿子另起炉灶单独生活。从此这位坚强的母亲不论晴雨,不管冬夏,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和强壮男子汉一样,参加春种、夏管、秋收以及冬修水利来精心养育两个儿子的活动。

高山仰止,寸草春晖,高情大爱能多少,最是人间慈母心。该书最感人的就是刘传增记录母亲为他们操劳的一生,他无法忘记母亲的恩情,在那漫长的时光里,那千斤重负压弯了母亲的脊梁,那苦难生活催老了母亲的容颜,那沧桑的岁月染白母亲的青丝……读到此处我早已泪眼模糊。

刘传增深知,要想改变命运,必须去读书,于是,他踏上了筚路蓝缕、负笈求学的道路。穷人家的孩子,只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只有上学才能改变命运,也只有认真学习才能对得起母亲的恩德。在求学路上,刘传增始终不用扬鞭自奋蹄,人家说“笨鸟先入林”,他则学笨鸟,笨人早起床,早起床早读书,并以“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为信条来对待学习,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学、中学都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因没钱读高中,在伯父承廉公的推荐下考取了吃饭不要钱的宿县农业学校,毕业后进入安徽水产专科学校工作,又于19589月初被免试保送至安徽农业专科学校,成为天之骄子,从此“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 !”他们家的命运彻底改变。

儿子刘传增这边在学校刻苦学习,母亲那边也是含辛茹苦,每学期为了能在开学前凑齐学杂费,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那段时间总得求亲拜友,奔走四方去借钱。当时家家户户都是饔飧(yōng sūn)不继,囊中羞涩,所以胡秀英借钱更多的是走东家一无所获,转西家又空手而归,回家后仰屋兴叹愁绪如麻,但为了让儿子能上学,她相信“天无绝人之路”,最后东挪西借,甚至变卖了刘传增祖父生前栽种在坟头的桑树才筹到学费。开学后她再想方设法拆东墙补西墙尽快还上人家的借款,虽然她想尽一切办法,但有时也会遇到无力及时还账的尴尬,就曾被人上门催债抢走家中仅有的一只鸭子。母亲胡秀英筹措学费的艰难,甚至超过了儿子学习上的艰辛,这些事大大激励着刘传增,使他立志要学成归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闻。娘儿仨齐心协力滚石上山,两个儿子求学时不遗余力,砥砺前行,三个人接受着一个又一个磨难,度过暗夜,熬出冬天,最终滚石到达山巅,成为人生赢家。刘传增兄弟俩分别于1960年和1961年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成才成人成了栋梁,成了对祖国对社会有责任心的人。

刘传增不向命运低头,完美实现了逆袭人生的梦想的故事,值得吾辈学习。

完成了鲤鱼跳龙门后,刘传增深知这份工作得来的艰辛,他继承母亲的优良传统家风,在他人生的各个阶段,各个工作岗位中总是一丝不苟、克勤克俭出色地完成一次又一次上级领导交代的任务,在回报社会的同时,也使得他的身份从开始的安徽农业专科学校的“干事”,慢慢变成了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的副厅级“干部”,并得到同事和各级领导的赞美和赏识,实现人生和事业双丰收。

1991年夏,安徽省遭遇特大洪涝灾情。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闻风而动,立即决定从省直各机关抽调处级干部,担任工作组组长,协助县委、县政府领导指挥抗洪、抢险、救灾斗争。灾情就是命令,刘传增没有退缩,主动请缨上前线,为党和人民排忧解难,在这场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灾害中,他在洪涝重灾区的无为县最前线,带领人民群众与洪水搏斗接受锻炼和考验,做出了他应有的贡献。最终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任务,受到省委、省政府的点名表彰,并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圣经》上说:“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要想健康长寿,最好的状态就是保持喜乐的心,刘传增用他独创的取乐方法,让身心健康,让退休生活多姿多彩。

退休后,刘传增并未停下脚步。他笔耕不辍,1999年主编的《共和国重大事件写真》和《留在党旗上的记忆》两本书创造了出版社单本图书的发行之最。2024年初,他再次提笔,撰写自传体小说《滚石上山》,讲述母亲带领他和弟弟奋斗的真实故事。

2003年的119日,在刘传增65岁那一年,他的孙子刘霆邦出世,喜不自禁的老先生从此开启了含饴弄孙的快乐时光,他承担了教育和接送孙子上幼儿园的任务。当孙子18岁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那年,为了纪念他成人,刘传增再次提笔为孙子撰写文稿,并请我设计印制了一本精装纪念册,名为《我会努力的-—刘霆邦成人纪念册》,既记录了孙子童年和少年时代健康成长的经历,又集藏了他含饴弄孙的欢乐。快乐是能传染的,爷爷快乐孙子也快乐,天伦之乐尽逍遥。去年孙子又被保送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惊喜再次让刘老乐得合不拢嘴。

刘传增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除了含饴弄孙,他还通过美化庭院,种树栽花,享受劳作之乐;品赏珍藏,欣赏字画、邮票,回味无穷人生;又在自家小院设立“快乐老年驿站”,与朋友下棋聊天,乐在其中;还通过自我暗示,保持积极心态,每天默念“我每天在各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好”,让生活天天有乐趣。

刘传增的人生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的真谛。无论命运多么不公,只要坚持不懈,终能迎来曙光。他的母亲胡秀英用行动诠释了母爱的伟大,而刘传增则用奋斗证明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

如今,我们国家正进入老年社会,许多老人退休后不知如何生活。刘传增的晚年经验值得推广。他通过笔耕、含饴弄孙、美化庭院等方式,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展现了晚年生活的意义。

林语堂曾说:“不管我们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应该喜欢那一段时光,完成那一阶段人生的职责。”愿所有读到本文的读者,都能从刘传增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刘建新写于202532

 


 

作者简介:刘建新(1972-),男,安徽合肥市人,平面设计师、排版大师。长期从事文字编辑出版工作,为他人作嫁衣,因耳濡目染对文学产生兴趣,便有感而发把看到听到的故事书写出来,充实自己也快乐他人。个人公号:建新的平常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