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
——访安徽江汽集团党委原副书记王东生
《晓丽访谈》栏目主持人 魏晓丽
魏晓丽: 各位网友,大家好!
我是安徽是个好地方网《晓丽访谈》栏目主持人魏晓丽,现在的时间是2024年12月29日上午9点 30分。接下来,我将在本网录播中心采访安徽企业界成功人士、安徽江汽集团党委原副书记王东生。敬请关注。
王书记好!
王东生:主持人好!
魏晓丽: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自己,好吗?
王东生:好的。我是一个在江淮汽车干了整整38年的企业工作者,先后从事过培训、宣传、群团、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和党建等工作;经历过企业濒临破产的艰难困苦,参与过企业背水一战的改革发展,见证了企业由弱变强的兴衰荣辱;从一个普通的职工、教师成长为一个企业高级管理者。
在此,首先要感谢领导的栽培。1984年我从安徽师范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江淮汽车制造厂。一开始还满怀着憧憬、充满着希望,可是当我从南七里站坐着8路公交车一路驶向郊外,离市区越来越远的时候,希望之火被逐渐熄灭了。8路车的底站就在东流路的尽头——江淮汽车制造厂的大门口,再向前过了职工家属区就都是荒野农田了。背着行囊,站在车站看着远去的8路车,心里觉得拔凉拔凉的。恨不得赶紧逃回家去。那时我们这些学中文的同学大都分配在高中或大学当老师,还有就是省直机关和新闻单位,被分到企业的凤毛麟角。我后来能留下来并在企业坚守了38年,是因为当时的领导高看了我一眼,给了我希望和信心。人这一生能遇到一个人生导师是很幸运的,尤其是在刚刚进入社会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
魏晓丽:(笑)是的是的,确实是这样的!
王东生:其次要感谢时代的造就。我是在企业里学习、成长起来的,企业又是在改革开放的大熔炉里锤炼和锻造出来的。没有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的时代洪流,我也不可能从一个懵懂少年变成一个时代的参与者。
主持人:请您谈谈在企业工作近40年最深刻的感受,好吗?
王东生:(笑)好的。那就是“变化”喽。我举两个例子吧。
第一个例子。1985年我刚到“江淮汽车”不久,见习期还没结束,便被派到外地卖汽车:一行8人开着大卡车,装着锅碗瓢勺,带着笔墨纸砚,自己买菜烧饭,饭后穿街过巷四处张贴手写的广告;每次住店登记,店家看到我们填写的“合肥江淮汽车制造厂”时,都会问:“合肥是哪个省的?”
主持人:哈哈,这说明那时合肥市的知名度不高。
王东生:(笑)是的是的。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我们的4s店早已遍布世界各地,我们的轻卡品牌也已响彻海外。安徽省会合肥市也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更是威震四海名扬世界!
主持人:是的,现在的合肥已经名声在外了。
王东生:第二个例子。2005年我随左延安董事长一起到日本,参加江淮汽车日本研发中心开业大典。那时汽车工业的世界领先者,一个是德国大众、一个是日本丰田。他们在中国建立了很多合资工厂,但没有一个把研发中心建在中国的。因为那时中国的汽车工业还是后来者、学习者、追赶者。我们只有到先进的国家去建研发中心,才可能学习到核心技术。
不到20年,大众安徽在合肥落户,并建立了大众的新能源汽车研发机构;因为如今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从名不见经传到名扬四海,从追赶者变成领跑者,我们都参与其中,这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荣耀!
主持人:(笑)确实不简单!接下来,请问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哈,您认为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是什么?
王东生:这要回到企业的本质来看: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的独立核算经济组织 。简单地说,只有拥有持续盈利能力的企业才能活下去,也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光靠某一个产品“一招鲜吃遍天”,不行;光靠一时的机会“一夜暴富”,也不行。关键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力的背后,是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又受企业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的驱使——这是一个系统,我们把这个系统称为企业文化。好的文化,能使“坏人”变成“好人”;坏的文化,则会使“好人”变成“坏人”。
当然,企业文化建设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从世界500强企业的发展历史来看,凡是能够活下来的企业,都是既坚持了“守正”,又坚持了“创新”。
主持人:(笑)您说得有道理,精辟!尊敬的各位网友,此期对王东生书记的采访就到此结束了。谢谢收听收看,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