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是个好地方网编者按: 各位网友,大家好!现在是2024年11月 22日下午 3点 30分。本网《晓丽访谈》栏目将第四次启动,在北京“做人做官研究总部”采访原《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辑张芬之——这意味着,《晓丽访谈》第一次走出了安徽。敬请关注。
自学成才的典范
——访原《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辑张芬之
《晓丽访谈》栏目主持人 魏晓丽
晓丽:张总好!“安徽是个好地方网”是“中国做人做官研究网”旗下的一个网站,您是中国做人做官研究网编委会副主任,从这方面来说,您是我的领导。作为领导,请问您对我主持这个栏目有何要求呢?
张芬之:呵呵,说是领导,客气了。很高兴能在北京“做人做官研究总部”与你相识,也很高兴接受你的采访,祝你在北京期间一切顺利!
晓丽:(笑)谢谢,谢谢!
张芬之:你作为“安徽是个好地方网”的执行总编辑和《晓丽访谈》栏目的主持人,应当说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因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个栏目。因此,我建议你要与“安徽是个好地方”这个网名紧紧挂起钩来,把安徽的“好”宣传出去、把安徽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美、更靓!
晓丽:(笑)好的,谢谢谢谢,一定谨记、一定谨记!与您比较,我是新闻界的一个新兵,您是新闻界的老兵和权威。作为老兵和业内权威,请问您对我在访谈方面有何指导性的建议?
张芬之:(笑)说我是新闻界老兵,此话不虚:从1966年至今,我已有58年的新闻出版从业经历;无论是在任上还是退休后,这些年我一直未间断从事新闻出版工作,除编审大量图书、自己出版的各类著作也有20部;近来还有一本名为《如此人生有味道》的诗集要出版。作为新闻界老兵,我想对你说这么几句,供你参考。
要想当好这个执行总编辑,尤其主持好《晓丽访谈》这个栏目,首先要向这方面的优秀人土学习。观察多了,研究多了,天长日久,必有不少心得和收获,访谈起来也会更加从容自然、得心应手。
其实,你在中国做人做官研究网已有十多年的兼职经历,应该也是老兵了;你说自己是新兵,也太谦虚了。
晓丽:(笑)与您相比,我永远是新兵。
我们两个既是安徽的大老乡,又是宿州的小老乡。请问您离开家乡多年,尤其步入老年之后,对家乡又有着怎样的特别之情呢?
张芬之:(笑)哎呀,你说我俩既是大老乡,又是小老乡,这句话一下子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了,真有点他乡遇故知,相见恨晚的感觉,也使我们的访谈进一步增添了亲近与乡情。
一转眼,我离开家乡56年了;但是,无论是青年时期、中年时期、老年时期,也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有多少成绩或荣誉,我永远都忘不了我是安徽人,也始终对生养我的家乡充满着留恋与期待。
人生苦短。衡量一个人的道德素养,我认为,不是看他当多大官、有多少钱,最关键最重要的是看他有没有忘根、忘祖、忘本!
小时候,家乡很穷,生活很清贫。我至今还记得村里的那口老井,家门前的那棵枣树和妈妈与妹妹辛勤种出来的白菜、豆角、黄瓜和茄子;清晰记得小时候的同学与玩伴,夏天一起在河里游泳、雨后去河里摸鱼捉黄鳝、在田间走过的一条条小路。尤其是到了老年,这种思乡的情结与怀旧的情怀更加浓烈:有时做梦回到了家乡,有时很想再去看一看埋在故土里的祖先和父母,有时想再见见小时候的左邻右舍与玩伴。
新时代,家乡的面貌和父老乡亲们的生活状况,已经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吃窝窝头就咸菜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我仍然觉得,家乡的父老乡亲还不是很富裕,与江浙一带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真心期望家乡在新时代的征途上再有一些新的发展、新的变化!
晓丽:您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可否请您谈谈您自学成才的故事?
张芬之:(笑)说起自学成才的经历,真是记忆犹新,说来话长。因时间关系,我只能给你讲两个小故事,但愿能给家乡的学子一点启发。
首先是量体裁衣。根据我上小学、初中和中专时的兴趣与特长,我觉得自己在写作方面有点天赋,便立志自学新闻写作,靠一支笔改变命运。
晓丽:(笑)否则,您没进过大学的门,怎么能被评上高级编辑、当上正局级的《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辑、20多年前就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当上国家新闻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1997年被聘为中国广播学院——现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出版方向的兼职博士生导师呢?
张芬之:我自学新闻写作,主要是从1968年入伍到北京开始。到了北京空军部队以后,我就利用业余时间经常给《空军报》《北京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日报》投稿;入伍不到3个月,已有稿件上了报,很快被团里调到政治处当报道组组长。
那时,写稿件全用圆珠笔复写,一次要复写五份,写起来很用力,时间长了右手中指就磨成了厚厚的“老茧”,到洗澡的时候就痒痒,可以抠下一小块。我约摸算了一下,30多年来,我从右手中指抠下来的“老茧”起码有4两(笑)。
1977年上半年,是我入伍的第9年,已被北京空军政治部破格提拔为副团职的军区空军宣传部的副科长。我到高炮某师去采写一个连队指导员的事迹,从采访到写作整整用了8天,不仅与指导员谈心交心,还与连长和4个班长,以及许多战士谈心。写作素材齐全后,我走在路上想标题,想通讯的开头怎么写,想中间要运用哪些事例,结果走着走着碰到路边的杨树上,鼻子碰破流了血。但晚上仍然全神贯注在招待所写通讯,一写就是一个通宵:一支笔一杯茶,几块巧克力,直到把8000多字的长篇通讯写好。后来送到《空军报》,编辑特别看好,配上评论,用了整整一个版推出。
再给你讲讲1983年我参加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事。为了弥补我只有中专毕业的这个短板,我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日复习自学高考的12门课程。为了一年参加5门课程的闭卷考试,我就天天早上4点钟起来,跑到营区不远处的龙潭湖假山里面,默默地读课本,大声地背名词、背答案;晚上下班回家,饭碗一放,就到晾台上做模拟试卷,直到12点以后才上床。就这样,我苦苦攻读了3年,终于拿下了12门课程,顺利地拿到了由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颁发的大专毕业证书,为我日后评正高、当总编辑奠定了基础。
现在想来,自学考试的确不容易,自学成才更难。但是,只要个人有点天资,加上持之以恒的勤学苦练,总有一天会成功、总有一天能成才。
晓丽:(笑)最后,请问您对家乡还想说点什么?
张芬之:(笑)咱们不知不觉聊了不短时间。(笑)好吧,最后我再对家乡的亲友讲几句心里话吧——
一是希望家乡的山更绿,水更清,牛更壮,住房更漂亮;二是希望家乡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经济更发展,文化更多样,生活更富足;三是希望家乡的父老乡亲脸上展笑颜,家家有存款,阖家幸福安康!
晓丽:听完张总张芬之先生讲述他自学成才的故事,我脑海里突然冒出这样几句话:“他用平凡诠释了不平凡——他从平凡走向了成功!他的成功靠的是奋斗。只有奋斗的人生,才能活出精彩!但愿他自学成才的故事能启发更多的人成才、成功!”
好,亲爱的各位网友,采访张芬之先生的节目就到此结束了,欢迎收听收看,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