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下午4点,记者来到山南市人民医院。这所安徽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助的医院,已成为当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综合性医院。
在骨科病区,主治医师、骨外科主任次仁伦珠在病房例行查询病人索朗曲宗手术后的恢复情况。这位67岁的藏族老人被诊断为双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7月中旬实施了关节置换手术。
“手术特别成功,妈妈现在恢复得很好。”索朗曲宗的女儿告诉记者,“妈妈关节痛了十几年了。以前,做关节手术要去拉萨或内地,现在安徽医疗队来了,在山南就可以做关节手术。 ”
“由于环境、气候、生活习惯、健康意识等原因,很多骨科病人来医院看病时已经是重症了。”已在山南市人民医院工作15年的次仁伦珠说,“然而,以前没有‘组团式’援藏时,医院技术支撑不完善,做不了较大的骨科手术。通过安徽这几批‘组团式’援藏,现在90%的骨科手术都可以做。 ”
从三年前只能容纳两三人就诊的小科室,到现在可容纳30多人住院就诊并能进行各类骨科手术的病区,山南市人民医院骨科的成长,是该院乃至山南市医疗卫生水平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见证着安徽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成效。
1995年评定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5年4月22日批准为“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2018年7月5日批准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这是山南市人民医院发展的重要节点。
“三年间从‘三乙’到‘三甲’,这个速度在内地也少见。这与安徽援藏倾注心血、持续帮扶分不开。”安徽援藏干部、山南市卫健委副主任石磊说。
提升医疗卫生水平,人才是关键。针对山南市医疗人才匮乏的现状,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全力支持山南市人民医院各个科室建设,确定了“院包科”“师带徒”的帮扶机制。
“‘院包科’,就是由省内一家医院为牵头单位,全方位支持山南市人民医院的一个科室。 ‘师带徒’,就是落实‘传帮带’,采取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大力培养本地医疗人才,打造、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安徽省第六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领队、山南市人民医院院长吴晓莉说。
以骨科为例,在了解到山南地区骨关节疾病呈高发趋势后,安徽省卫健委去年专门在骨科援藏医生的选派上予以倾斜,确定由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牵头扶持山南市人民医院骨科,全方位加强该院骨科建设,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硬件和软件同推进,岗位诊疗和岗外义诊共促进,力促山南市人民医院骨科诊疗水平迈上新台阶。今年6月,在安徽医疗援藏团队帮助下,骨科独立病区在山南市人民医院率先建立。
一年,行驶一万里路,惠及藏族同胞一万人。这是安徽第五批“组团式”援藏队到基层义诊的“成绩单”。
去年7月,按照安徽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临时党委“进一步将援藏医疗服务下沉到基层”的要求,第五批援藏医疗队一年间深入山南市12个县区进行免费义诊,并进行当地高发病骨与关节疾病的筛查,行驶里程1万余里,义诊群众逾万人,筛查骨与关节疾病人群近1000人,实施骨与关节疾病手术惠及400余人,实施关节置换手术近100台。
“医疗的短板在基层。崇山峻岭间,很多群众不到万不得已都不会去看病。因此我们坚持走出院门,到偏远的农牧区进行义诊、筛查,方便农牧区群众就医。 ”吴晓莉说。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安徽省有近500名长援、短援和柔性援藏的医生来到山南市和对口支援的错那、措美、浪卡子、洛扎4县,在驻点医院开展医疗援藏工作,开创了西藏地市级医院的众多“第一”或“唯一”的诊疗技术和手术。西藏自治区第一家国家级胸痛中心、国家卒中中心相继在山南市人民医院建成。在今年7月国家卫健委公布的对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开展的绩效考核中,山南市人民医院名列西藏自治区地市级医院榜首。
“五年来,安徽省投入了近1.25亿元的医疗卫生援藏资金,大幅提升了山南市和对口支援4县的卫生服务能力。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促进优秀医疗人才到基层去服务,同时推进信息化智慧医疗援藏,持续提升山南医疗卫生水平。 ”石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