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剧服饰
南陵铁拐宋墓丝织衣物薄如蝉翼
已经在安徽消失的服饰,却在屯堡保留下来
文物篇考古人说南陵铁拐宋墓的丝织物让人叫绝
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201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中,安徽南陵铁拐宋墓榜上有名,虽然没有最终入选,但其墓葬里的衣物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
当时墓葬出土的200多件珍贵文物中,最让人叫绝的当数墓葬中出土的众多丝织物,因为这些丝织物,不仅是我国宋代墓葬中出土最多的,而且一些衣物虽然在地下历经千年,但因墓葬密封严密,保存完好。
除了墓主身上所穿的几层衣物外,在棺内发现四个包裹。包裹内都有衣物、鞋子、针线等。里面的衣物,一年四季都有。其中还有一件薄如蝉翼的双层丝质上衣。
在两块墓志铭的详细描述里得知,原来这是徐绩母亲的墓葬和徐绩父亲、祖母的合葬墓。徐绩是宋代官员,一家原本在徽州,后沿青弋江而下。元祐二年,任广德军地方长官,徐绩将元祐元年死去的父亲徐用和治平二年去世的奶奶程氏一起埋葬。
地方篇徽州人说穿着要在简约中透出高雅
晋末、宋末、唐末的战乱,导致中原大族举家迁徙至皖南,将中原的服饰文化带入皖南地区,与当地的山越文化融合,形成具有徽州地区特色的服饰文化。
所以徽州人民服饰不像北方那么繁复的刺绣堆砌,而是清秀肃穆,在简约中透出高雅,在实用中显示装饰。
明清时期是徽商发展的鼎盛时期, 也是徽文化逐渐形成时期。徽商将所得利润的很大一部分用于修建住宅、祠堂和用于文化教育。所以,在这样的氛围下形成的近代皖南服饰与官服有几分相似。
徽州地区官宦家庭, 男子身着大襟长袍、马褂,掩腰长裤,腰束带,挂钱袋、扇套、小刀、香荷包、眼镜盒等,脚着白布袜、黑布鞋;女子穿比甲、宽袖衫和襦裙,足着小脚鞋。 乾隆嘉庆以后,服装形态渐渐发生变化。
徽州富家女子主要穿立领、右衽大襟的中长褂和襦裙,衣服较宽松且袖口大,做工精细;而山区劳动妇女着右衽大袍衫和大裆裤。富裕人家穿绫、罗、绸、缎、丝等,冬季羊皮、狐皮等;贫穷人家穿棉。传统裙装以黑色为主, 此外还有粉红色、青色、蓝色等。 农家女子系一种叫“锅裙”的围裙,上有绳子套于颈后,上至胸前,下至膝,有前无后,劳动时经常穿着。
徽州当地刺绣图案色彩大多表现温柔含蓄,这与北方浓艳的服装色彩形成强烈对比。植物、动物、生活器物等都成为服饰图案运用的元素。 如吉祥图案“福寿三多”,是以佛手柑、石榴、桃三者组合而成,表达出一个家庭对多子、多福、 多寿美好幸福生活的寄望。 “瓜图案瓞绵绵”也表达多子多福之意。大小瓜沿藤蔓缠绕, 绵绵不断, 喻为子孙昌盛、 事业兴旺。
戏曲篇徽剧说行头不下100种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
徽剧,渊源于明代的“徽池雅调”。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弋阳腔流传到安徽青阳、贵池一带,与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调相结合,徽州府治所在地的艺人,在吸收弋阳腔的基础上创造了新腔,形成徽州腔,形成了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青阳腔;青阳腔又受到民间山歌小调和昆曲的影响,成为徽剧的先声。清乾隆时形成“徽戏”,今名“ 徽剧”。
古时徽班对行头服饰十分讲究,分大衣箱、二衣箱、盔头箱、把子箱、杂物箱;每次出行,动辄十几个、几十个箱子,浩浩荡荡运到演出地点。常用的蟒袍、开氅、官衣、褶子、靠甲、龙套、女帔、时衣、宫装、女裙、箭衣、斗篷等等不下100多种。
民俗篇农家人说出门做客穿“洋布”
民国初期,清代某些服饰仍传承下来。安徽地区富裕之家的男性礼服,多穿丝绸长袍,或穿毛料夹袍,外罩黑色花缎马褂,以后马褂改为黑缎背心套穿。
炎夏着白色纺绸或漂白细麻纱长衫,或着黑色香云纱衣裤;冬天穿棉袍或皮袍,穿衩裤,吊在裤带上,裤脚用宽带扎紧。里着白短褂,褂袖稍长,可反扎袖口。春秋季加夹袄。这大都是交际场所的礼服。
常服一般是布质长袍或长袄,不穿马褂或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