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来到安徽是个好地方网
24小时新闻阅读排行
热点资讯
  • 魏晓丽代表网站看望部分...

    魏晓丽代表网站看望部分编委安徽是个好地方网12月2...


视频鉴赏

图文鉴赏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热点聚焦 >
安徽《名人访谈》:谦逊厚重的安徽籍名人陈高桐
发布日期:2020-05-22  文章来源:   作者:网络  

  编者按 今日推出的是安徽籍名人陈高桐的专访文章。他有着“经济学家”和“三农专家”等光环,却低调谦虚地说自己是个普通的平常人。言语中透露着成熟与睿智,不愧为安徽的骄傲!


谦逊厚重的安徽籍名人

——访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动态》原总编辑陈高桐

本网《名人访谈》专栏 记者 吴倩

  记者吴倩(右)采访中央党校《理论动态》原总编辑陈高桐(左)

 

  记者:陈教授您好!请简要介绍这些年来您取得的主要业绩。

  陈高桐:您好小吴!很高兴与您首次合作。先声明一下,虽然这个栏目是安徽《名人访谈》,我却算不上名人。今天我是以一个读书人或普通学者的身份接受采访。我已年过花甲,回首过去,一生平淡者居多。虽然也出过几本书,对某些问题有点研究,并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被冠以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三农问题专家,其后又被评选为国家首批新闻出版领军人,这些光鲜的东西其实都是虚名。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分量自己清楚。只有一点我可以说,过去的人生,平淡也罢,起伏也罢,我是认真对待的。岁月像一条长河,无声地向前流淌,我过去的人生记录已融于这条河中,就像孔子所说“逝者如斯夫”。

  记者:请详细介绍您离开家乡之后,一路走来的工作和人生历程。

  陈高桐:我的工作和人生经历像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是很简单的。离开家乡,我北上求学,有幸考取中央党校理论部研究生。毕业后留中央党校工作,从事经济学教学与研究。30多年,除了一段时间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村组工作外,基本上没离开党校。我搞过教学、科研、行政,负责过办公厅、调研室、科研部等部门工作,主管过校刊社和党校图书馆。工作多样,可谓是有了很多不同岗位的经历。我喜欢在党校的工作,那里的学习氛围很浓厚,思考研究的空间也很大,有些关于政策的研究和建议,有机会被高层决策重视和参考。对学者而言,能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于现实,这就是最大的奖赏和满足。

  记者:陈教授,我最近在本网读到您写的《孝·家风及其社会意义》的文章,您在其中谈到个人修养是无限的,以及社会道德底线问题。就当下社会风气而言,这是个很主要的问题,能否结合您个人的经历把您对这个问题的领悟和思考讲给大家分享?

  陈高桐: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就是觉得社会文化道德建设是由无数个社会成员通过完善自己才有可能完成的,不是仅仅提出几个理念就行了。由于人的出身、经历、所处家庭文化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完善自己的途径是不同的,但修养对人的成长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我个人而言,坚持修养和自律的信条很简单,三句话9个字,即:知感恩、不伤人、学无涯。我的父母亲都是50—60年代的小学教师,对我们兄妹自幼管教甚严。就是希望无论我们出息大小,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无害的人。回顾走过的岁月,人在年轻时豪气干云,总想着做一番大事业,现实是绝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机缘,但个人修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可以做到的。当然要做好也不容易。直到今天,我仍觉得,就这9个字个人修养的功夫还是不到家。感恩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感恩父母,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怎么尽孝都不为过;感恩国家,因为它给了我们安全,怎么尽忠都不为过;感恩社会,因为它给了我们展现自己的平台,怎么尽力都不为过;感恩家庭,因为它给了我们别处没有的温馨,怎么尽责都不为过;感恩朋友,因为他们给了我们友谊,怎么珍惜都不为过。不伤人,自幼父母就告诉我们,坏人的本质就是害人,你若不愿做坏人,害人的事万万不可做。进入中年之后,我渐渐觉得,不害人只是个最基本的底线,更高一点的要求应该是不伤人。古代晏子在齐国为相的时候,有一年他家的桃子熟了,夫人想摘下到集市售卖以补贴家用,被晏子阻止。晏子的理由是,卖桃子不是他这样的家庭维持生计所必需,夫人很可能价格很低就出手,这对于种桃以维持家庭生计的桃农而言就是一种很大的伤害。这种高古之风是值得景仰的。不伤人,不仅不能算计别人、陷害别人,还要做到尊重别人,不伤别人的感情,这是不容易做到的。必须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理解对方,才能善待对方。学无涯,个人修养的高度是和你所具备的学识相应的,你的学识越厚重,你的修养境界就越高。我这里说的是学识而不是知识,是因为我们不仅要学习,还要思考,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识,还要力行实践。这是穷极一生都未必能达到的。但一旦缺失了这种养分,个人修养也就萎缩死亡了。

  记者:您觉得,成功的人生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

  陈高桐:回答这个问题有些难度,首先怎样界定什么是成功的人生。个人所处时代、所具禀赋、所得机遇不同,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才干和贡献肯定是有差异的。如果以同一标准衡量,那么成功的就只是寥寥几个杰出人物。就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而言,我觉得成功的意义应该包含几个最基本的条件。其一,在你的人生中,你是否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其二,你是否尽到了与你能力相应的最大责任;其三,在你一生中您是否与人为善多,蓄意伤人少;其四,你对上述几条在过去未能做到的,是否有认识和改进。做到这些,你就是成功的人生。这些不是绚丽多彩,但也没有太多缺憾。用这个标准衡量,我觉得大多数的人生都是成功的。即使人们禀赋不同、从事的职业不同、所处地位不同,但是都可能实现成功的人生。这样,成功不再是英雄的专利、不再是杰出人物的专利、不再是身居高位者的专利,是每个普通人都有可能实现的目标。

  记者:您多年工作生活在北京,很少回归故里,请问您对家乡安徽总体上是怎么看的,又有着怎样的情感?

  陈高桐:安徽是我的家乡,我为家乡而骄傲。我出门在外多年,但每年总回去几次,因为父母在。不远游我没有做到,但回来看望一下尽点孝心还是义不容辞的。我虽然工作在外,但对家乡还是关注的,看到家乡的发展和成长还是由衷的高兴。安徽曾有过辉煌的过去,这里产生过徽学、徽商、徽医、徽派建筑,新安画派、徽班进京衍生了京剧;还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淮军;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也生于此地。安徽的地理位置,自然禀赋,发展优势依然是突出的,振兴的潜力是巨大的。我一直相信,安徽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一定能实现。这可以说是大多徽人共同的心愿。让我们在新时代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伴随着我们民族的复兴,在这片热土上把我们的心愿化作行动,绘出一幅新时代的盛世美景。
 

  陈高桐简介:

  陈高桐,安徽省萧县人,教授、经济学家,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文化学者。曾任中共中央党校办公厅副主任,科研部副主任,校刊部总编辑兼《理论动态》主编,图书馆馆长等。1993年获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首批全国新闻出版领军人。有著作三十余部,论文数百篇。现任中国地名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社科规划专家组成员。

 

  作者简介:

  吴倩,女,中共党员。本科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在《工人日报》和中工网实习、工作;研究生毕业获得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MBA)后,考入新华社旗下的新华网工作至今。近日受邀,兼任安徽是个好地方网《名人访谈》栏目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