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孝”,必先弄清楚,何为“孝”?不把这个概念弄清楚,接下来使用再多文字也难以从根本上说得清楚。
谈“孝”,“孝”自然就成了要谈的“总话根”或“总话源”,后来的一切——无论是文字还是思想——皆由它开端并逐渐引申。因此,如果不把它弄清楚,便急忙地谈或写下去,就犹如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谈“知其然”。结果,只能使人——包括自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怎样才能把“孝”这个概念弄清楚呢?至少有两种办法:一是查看《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跟着书上的定义走;二是也查看工具书,但只把它作为参考而另有自己的思考、见解。
我也查看了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看到它对“孝”的解释或定义是“孝顺”,对“孝顺”的解释或定义是“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这样的定义,前一句不会产生争议,因为没人敢说“不尽心奉养父母”;可后一句就很容易产生不同看法,因为“顺从意志”会让人认为有“愚孝”的“糟粕”在其中。我不反对《现代汉语词典》这样的解释或定义,但也不信从。我有自己的思考、见解,给“孝”下了这样的定义——报恩。
凡事都应该以理服人,让人“心服”、“信服”才好;凡事也都应该问一问“为什么”、“凭什么”才好。父母是人,儿女也是人,为什么偏要儿女“孝顺”——“尽心奉养父母”呢?其实,个中原因古人早已找到:做儿女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为父母生养了儿女,有恩于儿女,所以做儿女的就必须报恩——尽心地奉养他们。这是有因果关系的:父母有恩于儿女在先,儿女报恩在后。有恩必报。这个道理,已经成为天地之间历久不变、毋容置疑的常道,人人都必须遵守,否则可能会被人神共诛。
报恩于父母的形式或方式有很多种。对于大多数的父母来说,最希望的还是儿女能够“强大”。因为自古以来,做父母的都有望子成龙之心:儿女强大了才有自养和奉养父母的条件或资本,才能为家庭、社会、国家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才能为自己、为父母、为家庭、为国家争得荣光。
单就个体的人来说,如何才能“强大”呢?见仁见智。我无意于指导他人,但可以借机谈谈自己的想法与朋友们分享、探讨——
要把思维激活。就是在看问题和思考问题时,不要只从一个点或一个侧面出发,而应该从多个点或多个侧面出发,以便于自己全方位地明了情况,快速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决策。
要把心胸、格局和境界激活。就是要把自己的心胸、格局和境界刺激得活跃起来,在确保其不萎缩变小的前提下,竭力使其长大、长高。凡成大事者,心胸和格局一定要大、境界一定要高。
要把人脉激活。就是要把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激活起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运用一切积极因素,以促成自己的强大。仅凭一己之力百事难成,良好的人脉和不断的外援,才是助推自己强大起来的重要力量。
除以上三点外,还需三个“超常”之力——
超常的思考力;
超常的执行力;
超常的凝聚力。
凡具备上述条件者,未必个个都能强大;但凡强大者,一定具备了这些条件。当然,大与小都是相对而言的;各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大小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凡事尽心尽力即可。我常言:竭尽全力,不留遗憾。
作者后记 我写这篇文章,缘于合肥市瑶海区明光路街道开展的“以孝治家”行动。我总结,开展这项行动的好处至少有三,也就是“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家庭的和谐稳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利于国家的和谐稳定。既然如此之好,那就必须支持宣传他们。
《现代汉语词典》上把“孝”定义为“孝顺”,和我把它定义为“报恩”,外延和内涵都不相同:“孝顺”是专指对父母的;“报恩”在这种语境里虽然也是对父母而言,但是它引导、坚定了人们有了这样的(报恩)理念之后是可以对外扩展引申的——报恩于一切有恩于自己的人。尤其是在“报恩”的方式上,如果用“强大”引导人们取得成功,人人都积极向上、竭力强大,那就能最终实现“人人自强而后国强”的目的。
写于2020年5月4日